中国.美国冯氏家族文献技艺集传

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冯秋萍与女儿冯秀婷女士

陈亿鹏 Gary网站

Get In Touch

  

中国,美国冯氏家族文献技艺集传

著名编织大师冯秋萍女士曾经是中国女性最崇拜的偶像 

编织专家冯秋萍

民国至90年横跨半世纪编织大师冯秋萍着书籍欣赏

   编结大师冯秋萍喜迎九十寿辰

编织美丽人生 - 冯秋萍女纪念馆

冯秋萍女士

    冯秋萍大师,是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一九一一年生1934​​年 - - 。1949年年间开办“秋萍编结学校”,“良友编结社”在“上海广播电台”授教编结技艺受聘“中国毛纺厂“”裕民厂“”恒源祥“等厂商为编结顾问。冯老创作设计大量造型别致,针法新颖服装,出版专着三十余本,形成一股独特风格的绒线服饰时尚,由此促进初期国产绒线厂商事业的迅猛发达。解放后,应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执教编结技艺,办“美工联社手工编结班”等,为广大妇女谋生指一坦途1956年年作为杰出民间艺人1983年“上海电视台”拍摄“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系列讲座40讲,同步发行教材150万册,1986年“二十四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协调组织 '授予' 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并发给”荣誉勋章“。同年,中央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冯老思进步。一生俭朴,为家庭教育子孙,对社会有极强责任感。主要妇女要以双手谋取经济独立,美化人生。冯老是民主同盟盟员。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于二00一年一月十八日病故。享年九十岁。 

 抗战胜利后,恒源祥的老板沉莱舟兴奋不已,他在恒源祥绒线的营销上连出妙着:请出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

冯秋萍女士编织专家冯秋萍与当红明星助阵推广;“海陆空”销售,使恒源祥销量节节攀升,名声大噪他春风得意,要圆自己一生中的大梦但蒋经国到上海推行币制改革,造成物价飞涨,让他元气大伤,希望破灭。他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新中国才能圆他一生的梦想。

1,抗战胜利后的喜悦被泼了一桶冷水

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中国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重庆沸腾了,延安沸腾了,上海沸腾了。

1945年8月末的一个早晨,恒源祥的老板沉莱舟将他最宠爱的小儿子沉光权从床上拖起来,对他说:“来,快一点,阿爹带你坐汽车到江湾飞机场去接钱大钧“。

一听坐汽车,沉光权喜出望外。其实沉莱舟早就买了汽车,到了40年代初已经有了好几辆车,但日本人一开进租界,沉莱舟便将汽车锁在车库里不再开了。

其实沉莱舟也只不过是昨天才刚刚得到蒋介石委派的上海市市长钱大钧即将抵达上海的消息的,当时也没有任何人发布命令说要沉莱舟一定要去接钱大钧,他这么做完全是自发的,是堂堂正正欢庆胜利的一个上海商人无比自豪,无比喜悦的心情流露。

但是沉莱舟的热忱很快就被当局泼上的一桶冷水冲得无影无踪,裕民毛绒线厂被当作“敌产”由政府当局“劫收”了。当时的“劫收“大员在上海肆意抢掠别人财产,大搞”五子登科“。沉莱舟只好一面找杜月笙帮忙通路子,一面向有关人士塞条子,这样裕民厂被劫收几个月以后,终于又回到它的主人沉莱舟手里,于1946年年年初重新开工生产。

为了庆祝裕民毛绒线厂重新开工,沉莱舟特地借座位于虞洽卿路(今西藏路)上的宁波同乡会,请了上海戏剧界的名伶唱了一整天堂会。

2,生意达到顶峰,职工有人买了摩托车和汽车

抗战胜利后,沉莱舟决定再次将因8年抗战而静寂多时的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

冯秋萍女士请将出来他特意买下了上海复青玻璃电台与新运电台的各档黄金时段,请冯秋萍讲授绒线编结技法;同时出版了汇冯秋萍绒线编结技法之大全的“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沉莱舟还重金聘请了上海小姐谢家骅,着名京剧艺术家李蔷华,明星张翠红等担任模特儿,在书中一一刊登了她们身着新编织的绒线衫的大幅照片。与此同时沉莱舟还资助冯秋萍女士在龙华路(今雁荡路)开设了“冯秋萍绒线编结班”。

1947年7月,上海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上海裕民毛绒线厂举办“绒线编结有奖竞赛”的启事。该项竞赛开出了丰厚的奖品,即超等奖2名,各得现金国币200万;特等奖3名,各得现金国币100万元;优等奖5名,各得现金国币50万元;上等奖10名,各得现金国币25万元(当时。币值尚稳定,国币约三四千元可买上好的大米一石)。

9月中旬,上海各报刊出了“由梅兰芳博士,刘海粟博士,沉莱舟先生,鲍国芳女士与冯秋萍女士”担任评委评出的“绒线编结品有奖竞赛”获奖者名单同一。版面上又推出了绒线编结大师冯秋萍为其绒线新装促销的广告,同时宣布“秋萍编结学校招收新生”。

深秋,沉莱舟又在上海各报刊登广告,恒源祥绒线店推出“海陆空有奖销售”超等奖的获得者,可在上海龙华机场乘飞机到天空遨游;特等奖获得者可乘海轮到宁波游玩2天;优等奖获得者可坐火车到苏州,无锡游玩2天当时乘飞机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买绒线有机会得奖乘飞机,一时轰动沪上,恒源祥各绒线店号的生意日日攀升。

当时恒源祥的生意确实好据刘仰候回忆:当时沉莱舟在南京西路王家沙,南京东路大新公司斜对面,霞飞路贝勒路等处都开设了分号到这3家分号去上班的职工,沉莱舟一个个都亲自面试过,店员人人着西装,戴领带,仪表堂堂。他还鼓励店员学英语,学会计,要求店员人人都能用简单的英语会话来招呼顾客。同时他还将这些“软指标”与销售业绩的“硬指标”挂起钩来,对店员进行奖励。当时恒源祥这3家分号的职工几乎天天吃加菜,职工中还有人买了进口摩托车和自备小汽车,比如管仓库的周虹生就买了摩托车,搞批发的徐子渭就买了小汽车,这在别的绒线店里是无法想象的!

1948年年年初,沉莱舟的事业走到了一生中的顶峰,他将自己多年来在东山老家置下的1000多亩地捐献给了乡亲,在家里办了所学校。这个义举也帮助了他的哥哥沉汝舟,使他在解放后的土改中逃过了一劫。但是沉莱舟最大的举措还是在事业上,他要圆自己一生中的大梦,就是办一家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独资的毛纺织厂,这便是恒丰毛纺织厂。他让二儿子,当时年仅24岁的沉丞丞来全权操办这件事,同时让在光华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的老三沈文丞协助老二父子几个经过一次次的勘探,选中上海虹桥的一块地买了下来。依照沉莱舟原先的设想,所有的机器全部从美国进口。但是由于战争,这件事办起来非常困难。当时在中国纺织工学院担任教授的一个朋友对沉莱舟讲,其实这种纺机并不复杂,只要拿到图纸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仿造出来,成本还不到进口的分之 。于是沉莱舟托人从美国买来了图纸,通过这位教授的改造,由上海纺织机械厂全部生产了出来。

3,“限价政策”让沉莱舟在炉火上烤

此刻的沉莱舟踌躇满志,他不仅拥有恒源祥,拥有裕民厂的大部分股权​​,还在康家桥开办了2家染织厂。此外还在不少厂拥有股份,细细一算有20多家。然而仅过了3个月,局势便急转直下。1948年,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沉,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依次展开,在大后方,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上海首当其冲。

8月中旬,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带着他的妻子蒋方良,子女孝文,孝章悄然来到上海。蒋经国调兵遣将,将其嫡系勘建第4大队,第6大队共7000人带到上海,同时组织“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在上海执行经济检查。

1948年8月18日下午,上海绒线同业公会接到经济督导办公处的通知,要沉莱舟下午4点到外滩海关大楼参加会议。沉莱舟碰巧接到要他去另一个地方开会的通知,便临时委托同业公会主任秘书张意平到外滩参加了这个大会在会上,蒋经国操着一口宁波官话颇为恳切地说:经国“经最深切之考虑,以最大之决心,实行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他随即宣布,从8月19日起,对全市20余种主要商品实行限价,限价商品均按18日的售价出售,不得涨价。同时宣布,法币以300元比1元换算成金圆券。私人收藏的黄金,美钞和银元,以1两黄金折合成200元,1元美钞折合成4元,1枚银元折合成3元的汇率,兑换成金圆券,如隐匿不换者以犯法论处。

从9月初起,蒋经国大开杀戒,枪毙了奸商王春哲等,并在上海大捉“米蛀虫”,“棉蛀虫”,“毛毛虫”等,先后被关进去的有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杜月笙的管家万墨林,荣宗敬先生的儿子荣鸿元等,沉莱舟的女婿黄国良也被当作“毛毛虫”捉了进去。

仅2个多月时间,蒋经国在上海共搜去了黄金114万两,美钞2443万元,港币1100万元,白银96万两,银元369万元等,并从12月起分三批运到台湾,这一大笔(并加上中央银行库存的黄金100多万两)为蒋家父子在台湾的苦心经营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

对于蒋经国实行的“限价政策”,沉莱舟开始坚决拥护,恒源祥总店及各分店均将库存的绒线拿出来天天“挺卖”。兴圣街各店的老板有的学他的样“挺卖“,但大多数人都讲他是'寿头'(傻瓜),一天只开架供应一两个小时。

限价开始10天,一片风平浪静,但一到9月市面就开始刮起了抢购风潮此刻,沉莱舟已在炉火上烤了:裕民毛绒线厂生产绒线的毛条用完了原料没有了,但依照“限价”法令:“8 19?”以前一天厂里生产多少绒线,以后每天都得生产同样数量绒线,否则以违法论处......沉莱舟只好偷偷地在黑市上用高价买进毛条送到厂里生产绒线,然后运到店里以“8?19”所有的低价硬挺着卖给顾客,2个月时间,损失了5万多磅绒线。

绒线是舶来货,中国没有自己的绒线厂,不生产一寸绒线。当时绒线店的货源,都是向洋行订货进口的,主要为英商洋行,此外还有德商和日商的洋行。比如怡和洋行,礼和洋行,怡德洋行,禅臣洋行,中和洋行,德记洋行,锦\隆洋行,三井洋行等。进口绒线的牌子很多,在众多老上海的心目里,比较有名的牌子有蜜蜂牌,杜鹃牌,学士牌,双钱牌,鸳鸯牌,老鸭牌等。当时各大洋行批发给兴圣街的绒线,主要通过买办来经营,选中的绒线店有8家,即隆兴昌,泰隆,兴申泰,义源盛,裕泰来,义生恒,源茂永和同昌。这8家绒线店也是兴圣街上最大的几家绒线店,号称“八大号”,它们为了进货发货的方便,还联手开了一家联丰办事处处理这类业务,它从洋行里拿到的货物不垫货款,还能享受九二折到九三折的优待。除了以同同价发给自己的8家 他们的绒线店从联丰办事处进货,则统一为九八折,如果谁嘀咕几句,那么干脆就不给货据沉莱舟先生晚年回忆:当年他们的总买办叫唐禾芗,气焰极高,他曾亲口对我讲过:我不给你货色,就叫你们商店开不下去。 

1933年,英国商人首先在上海开办绒线厂,即英商蜜蜂毛线厂,厂址设在杨树浦。这家厂的机器设备是从英国运\来的,即翼锭5千枚,帽锭7枚,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绒线厂,雇用的买办依然是唐禾芗。蜜蜂厂生产用的原料即毛条也都是从英国或澳大利亚进口的,但它利用廉价的中国劳力使成本大为降低,产品同样由联丰办事处经销,获利比直接从英国进口绒线更为丰厚。 

著名海派作家程乃珊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曾描述过:当时时髦的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太太,均以穿毛线衫为时尚而打毛线(即编织毛衣)也是最时髦的一件事年轻。太太到红房子吃法式大菜,到凯斯令喝下午茶,如在家里消磨时光,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坐在客厅里,听着收音机,打着毛线衣...... 

将恒源祥搬迁到扼住兴圣街的法大马路上,沉莱舟是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恒源祥一开张,他便使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运\作。原先设在兴圣街的这么多家绒线字号,不知道因为哪一家的旧规矩,所有的店都没有玻璃橱窗,同样所有的店都没有玻璃柜台,顾客走进绒线店黑乎乎乎的,绒线都是一大包一大包的放在木头柜台里,你要买时,伙计才拿出来让你瞧一瞧摸一摸,买错颜色的事时常发生。但是你来到恒源祥,面貌大不一样,门面全是大玻璃橱窗,柜台也是玻璃柜台,亮堂堂的。橱窗里还装上了当时极为罕见的霓虹灯,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令人眼花缭乱。而玻璃柜台里的绒线依依全毛,混纺,细细,色彩一绞一绞地放着着,顾客一目了然。再加上恒源祥店里的学徒大多数受过中等教育,有些还会讲几句洋泾浜的英语,穿着统 服,一个个衣着光鲜整齐,顾客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沉莱舟的儿子沉光权还记得:父亲先是在电台里做几天广告,说是什么时候有明星要到恒源祥来明星尚未到来,店堂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各报记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明星一到,穿上冯秋萍精心编织的毛衣一一亮相,连马路上的行人都驻足观望......当时,明星们的“出场费”很低,不过就是身上穿着的这一件绒线衫......

绒线编织毕竟是个新鲜事物,编织毛线用的竹针当时也十分畅销。沉莱舟专门从日本进口了一批竹针,两根一副两根一副地重新包装。顾客在恒源祥买一磅绒线就送一副竹针,这种买一送一的做法也是兴圣街的其他绒线店老板们想都没有想到的。 

沉莱舟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广告攻势和商业运\作,使恒源祥名声大噪,生意日益红火,同样也使兴圣街的其它老板们目瞪口呆!于是一项恶毒的阴谋\终于出台了... ... 

前已说过,上海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绒线都是通过由兴圣街“八大号”联手的联丰办事处向各大洋行进口的,后来英商在上海开蜜蜂厂,进出货渠道依然没变,恒源祥概莫能外。这一日,沉莱舟的副手,时任恒源祥副经理的周红喻到联丰办事处进货,只见办事处几乎所有的人一个个冷若冰霜,办事处的负责人冷嘲热讽地对周红喻讲:你们恒源祥店太大了恒源祥的货我们供不起...... 

沉莱舟闻闻大吃一惊。此刻他的大女儿沈慧新已经和“八大号”之一的义盛源老板的儿子黄国良结婚,晚上他让大儿子沈玉丞将亲家翁悄悄找来一问,这才晓得,原来“八大号”已经联手通过了决议,拒不向恒源祥供货,将恒源祥封杀,达到最终将恒源祥赶出绒线行业的目的...... 

其实,沉莱舟早已对联丰办事处制订的不公平的折扣不满了,“封杀”让沉莱舟提早下了一个决心,就是要想将绒线业做大,必须自己办厂,这样才能有稳固的最便宜的货源。于是他一方面请德记洋行的亨特生先生帮忙,进一点各式绒线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他与同样有办厂意愿的义生昌华洋杂货店的老板冯莲生,兴申泰绒线店的老板刘文藻等商量,共集资35万元,以后陆续增资到60万元,合股集资办厂。 

沉莱舟在英租界马白路(今新会路142号)觅得了一块地,共3亩,得到了各位大股东的一致同意。紧接着是是建厂房,选择进口机器设备和进口生产绒线的原料毛条。机器订购的是英国普林斯密司公司制造的翼锭式绒线机800锭。谁也不曾料到,厂房还未造好,毛条倒已运\到了。沉莱舟灵机一动,找到了专门生产帆布的安乐纺织厂,让他们拿出一些锭子,改造一下,先生产绒线。第一批绒线生产出来了,沉莱舟,冯莲生,刘文藻等高兴地将它取名为“金钱牌“它与不久前降生的”英雄牌“与”美女牌“堪称上海绒线的三大名牌。英雄爱美女,美女爱英雄,至于金钱人人皆爱,只要取之有有。是中国诞生的第一批国产绒线,生产厂家不是一家专业的绒线厂,而是一家帆布厂。历史应该给它记上一笔。1936年初,一家专门生产绒线的裕民毛绒线厂诞生了,职工200余人,生产的绒线起名“地球牌”与“双洋牌”,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绒线的毛纺厂,是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

冯秋萍女士等为中国民族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随后几年又有几家绒线厂先后在上海诞生,如生产皇后牌,红美牌,绿美牌绒线的中国毛线厂;生产双猫牌,小囡牌绒线的上海绒线厂等,中国的民族绒线业就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这是沉莱舟一生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恒源祥店厂合一,生意蒸蒸日上,沉莱舟踌躇满志,前程似乎是一片锦\绣(来源:广东服装网)!

位于上海金陵东路的恒源祥商厦的大厅里,伫立着一位老者的半身铜像,他,就是上海滩被称为绒线大王恒源祥的创始人沉莱舟。老人用他那深邃而又慈爱的目​​光关注着恒源祥近80年的发展。

1927年年年年初夏的一个早上,在一片爆竹声中,位于上海四马路一间在弄堂口搭出来的半开间门面的小店,挂上了一块用黑漆书写的匾额“恒源祥”,老板是一位个子矮小的苏州东山人,名叫沉莱舟,时年33岁这家小店的匾额出自于“恒源百货,源发千祥”这副对联恒,取其恒古长存。源,取其源泉勃涌,源流绵长;祥,自然是吉祥如意恒源祥以批发为主,门售为辅,经营洋杂百货,主要是绒线,以及与绒线相关联的人造丝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间毫不起眼的半开间门面的小店,日后会成为上海赫赫有名的绒线。

用别人钱赚第一桶金

绒线,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货。1900年一位名叫金永庆的货郎从卖头绳中赚了点小钱,在兴圣街(今永胜路)开了家金源茂毛冷(当时称绒线为毛冷)店,专卖绒线。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专营绒线的商店。喜欢赶时髦的上海人,对这种既保暖又美观,还可以结了拆,拆了结的绒线情有独钟,使绒线业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兴圣街上的绒线店一家紧挨着一家,成了名副其实的绒线一条街,销售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以致上海滩当年盛行了这么一段民谣:买呢绒棋盘街,买绒线兴圣街,买假货大兴街。如今,这条总长不超过100米的小马路历经100年的沧桑,旧貌依然,偶尔还能看到一两面墙上用黑漆写着的大字“绒线”,仿佛在提醒人们这条街昔昔的繁华。

沉莱舟将自己从当学徒开始积蓄起来的全部家当都拿了出来,开了这家名叫恒源祥的小店,但小店的绒线生意并不好,因为上海的老百姓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买绒线兴圣街这就使沉莱舟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恒源祥搬到兴圣街去因为“只有把店开到兴圣街,恒源祥才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绒线专卖店;店开到那里,我才有了一双眼睛“然而,资金是摆在沉莱舟面前的一大障碍但机会总会在不经意中产生。

恒源祥创办以后,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

冯秋萍女士。沉莱舟一直利用英国商人亨特生的德记洋行与义大利人做生意。隔几个月他便会发出一大宗的货单,由义大利人依据货单运\来大笔的货。当时唯一的运\输方式是船运\。原先沉莱舟订货时需先付20%的定金,其余的货款等到货到后付清。几笔买卖做下来,义大利人对沉莱舟深信不疑,发货从不迟疑,而货款可以等到沉莱舟将货全部出清后再付。这就应了沉莱舟“一等商人用别人的钱,二等商人用祖宗的钱,三等商人用自己的钱”这一信条。

沉莱舟当时从义大利进口的最大宗货物是人造丝,由于这项技术是由义大利人发明的,故在义大利本地的人造丝非常便宜。人造丝虽然牢度不强,但由于其色彩艳丽,手感滑腻,加工后的织物非常漂亮,故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从义大利进口人造丝贩卖给成衣制造商,至少能获得百分之百的利润。沉莱舟先后进了3船货,获利丰厚,于是便在1933年底前从义大利进了第4笔货,数量比前三笔的总和还要多,预计货物能在1933年的12月30日左右运\抵上海。

但就在货物快要运\到上海时,沉莱舟从海关的一个朋友处获得一个资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准备从1934年1月1日起大幅度地提高几十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其中包括人造丝,在原先征收33%关税的基础上,增加到100%。如果船耽误了行期,一旦过了12月31日,沉莱舟的这批货要多付几百万元的税。

沉莱舟忧心如焚,一天要拍好几份电报与船东联系,好话说了一箩筐,船总算在12月31日进了上海的吴淞口。

税率突涨,进口人造丝的价格自然涨得更猛。由于短缺,人造丝依然行销。沉莱舟以新价格卖给各地客户,从中狠赚了一笔,这也称得上是沉莱舟掘得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钱,沉莱舟终于可以实现将恒源祥搬到兴圣街的梦想了。经过多次考察,花了好几根金条,沉莱舟顶下了兴圣街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交汇口的139号至141号整个一幢两开门面的3层楼建筑物。不久,又顶下了法大马路143号,以后还将139号143号房屋的产权都买了下来1935年年初,装饰一新的“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开张了。一连3开间的门面,楼上还有仓库和账房,是同行中门面最大的。将恒源祥开在这里,沉莱舟等于扼住了兴圣街的咽喉。

行销策略步步为营

恒源祥搬到兴圣街,沉莱舟是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新店面一开张,他便使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运\作。

当时兴圣街上几乎所有的绒线店,外表都没有橱窗,绒线都是摆在店堂内的木头柜子里,再加上店内灯光暗淡,顾客站在柜台外朝里看,连绒线的颜色也分辨不清楚。大红与酱红,深绿与深蓝......有时连店员也会搞错。当时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公司,已在南京路陆续开张,将欧美大都市流行的百货业销售方式传递到了上海。沉莱舟学习了这种崭新的方式。他将恒源祥装饰一新。沿街是崭亮的大玻璃窗,上海滩流行的霓虹灯从1楼装到3楼,店堂里灯光明亮,摆绒线的全部是玻璃柜台,绒线摆在柜台里,粗粗细细,各种颜色,一目了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各界妇女民主气氛日益浓烈,走出家庭,自食其力,走向妇女界的时尚。冯氏家族工艺美术编结大师冯秋萍与女儿冯秀婷女士重新出山,并买下了复青玻璃电台和新运\电台的各档黄金时段,请冯秋萍讲授绒线编织技法,同时将讲课的内容整理成书,“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4集共16册的图书。海上名人王晓籁,严独鹤等为此书题签,沉莱舟重金聘请上海小姐谢家骅,着名京剧明星李蔷华,电影明星周旋,白杨,上官云珠,童芷苓,竺水招,徐玉兰,尹桂芳。许鞍华张翠红等担任模特儿,在书中一一刊登她们身着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

冯秋萍女士专门编织的新潮绒线时装。书放在恒源祥店堂里免费赠送。

1947年年7月,上海各报刊登上海裕民毛绒线厂的一则广告:为增进用户兴趣,特举办“绒线编结品有奖竞赛”该项竞赛开出了丰厚的奖金.... ..

这是沉莱舟为恒源祥推出的绒线系列广告的一部分。

同年9月中旬,上海各报刊出了“由梅兰芳博士,刘海粟博士,沉莱舟先生,着名冯氏家族工艺美术编结大师冯秋萍与女儿冯秀婷女士。担任评委评出的”绒线编结品有奖竞赛“的获奖者名单,然后在同一版面上又推出了绒线编结品大师冯秋萍为其绒线新装促销的广告,同时宣布'秋萍编结学校招收新生'。

深秋,是绒线销售的旺季,沉莱舟又在上海各报刊登广告:恒源祥绒线店推出“海陆空有奖销售”,这里上海滩物商界里是史无前例的所谓“海陆空有奖销售”,就是超等级的获得者可在上海龙华机场乘飞机到天空中遨游;特等级获得者,可乘海轮到宁波玩2天;优等级获得者可坐火车到无锡,苏州玩2天当时坐飞机是一件极为稀罕的事情。买绒线还有机会得奖乘飞机,一时轰动沪上。恒源祥各绒线店号的生意日日攀升。沉莱舟与上海各界名流,与超等奖的获得者还在龙华机场的飞机前拍了张阖影,刊登在报上,以示公正。再一次在上海引起轰动。

这一系列的商业运\作,使恒源祥名声大噪,生意日益红火,然而一场阴谋\悄悄向沉莱舟袭来......

不满封杀建自有工厂

由于绒线是舶来货,上海滩所有店里的绒线都是由英商洋行,以后陆续还有德商洋行与日商洋行供给的。兴圣街上最大的绒线店如隆兴昌,泰隆,兴源盛等共8家,号称“八大号”,联手向洋行进货,再由他们将绒线批发给其他绒线店。为了办事方便,他们还成立了一个联丰办事处。“八大号”从洋行拿货,不需要预付货款,同时,能拿到九二折和九三折的折扣。而其他绒线店店从联丰办事处进货,一则需要预付款,二则只能拿到九八折的折扣。

1933年的某一天,沉莱舟的副手,时任恒源祥副经理周红喻到联丰办事处进货,办事处里的人面若冰霜,最后才有一个人出来说:“你们恒源祥店太大了,恒源祥。的货我们供不起“沉莱舟找人细细打听,这才晓得”八大号“已联手通过决议,拒绝向恒源祥供货,封杀恒源祥,达到最终将持续源源赶出绒线行业的目的。

其实沉莱舟早已对联丰办事处制订的不公平的折扣不满了,“封杀”这一举动反倒让沉莱舟提早下了一个决心,就是要想将绒线业做大,必须自己办厂,这样才能有最稳妥最便宜的货源。于是他一边继续从国外进口各种花色的绒线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和同样有办厂意愿的兴申泰绒线店老板刘文藻,义生昌华洋杂货店的老板冯生等商量,集资35万元,以后又陆续增资到60万元,合股集资办厂。

沉莱舟在英租界马白路(今新会路142号)觅得一块地兴建厂房,进口机器设备和进口生产绒线的原料毛条。1936年初,一家专门生产绒线的裕民毛线厂诞生了,职工200余人,生产的绒线起名“地球牌”与“双洋牌”,这是中国最早诞生的绒线厂之一。随后又有几家绒线厂在上海诞生,如生产皇后牌,红美牌,绿美牌的中国毛线厂,生产双猫牌,小囡牌的上海绒线厂等。

中国的民族绒线业就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1948年年年年初,沉莱舟。著名冯氏家族工艺美术编结大师冯秋萍与女儿冯秀婷女士的事业走到了顶峰。他的恒源祥单单一家总号一天销售的绒线就1000磅以上,被称之为“绒线大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大典,巧的是,恒源祥也在当日发行股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张股票。1950年1月,随着震天的锣鼓,恒丰毛纺织厂建成开工,当日便生产出第一绞优质毛线,沉莱舟将其定名为“红福牌”。同日,“红福牌”绒线在恒源祥上柜供应,被顾客一抢而空。

冯秋萍和恒源祥的情缘(上)

冯秋萍,中国第一代的绒线编结大师,这是一个和恒源祥品牌共同成长起来的名字,她和恒源祥大半个世纪的情缘,见证了恒源祥品牌几起几落的兴衰,也创造了自己事业上的辉煌。

冯秋萍女士1911年年年年生于浙江上虞,十岁左右即对美术和女红产生了兴趣,后入上海求德女中,在刺绣,编织和设计花样等课程中尽显天分,并在相应的竞赛中屡屡赢得头奖。毕业后任小学教员,顺理成章地讲授美术,刺绣和缝纫等课程。同时“从西国女士长习编结,积十余年”,颇有心得。

在20世纪30年代恒源祥在创始人沉莱舟先生的努力下开始在行业中起步腾飞之时,也正是冯秋萍女士开始崭露头角,在行业内外声誉渐隆之日,那时她年仅二十几岁。当时的绒线编结刚刚兴起不久,不但在家庭妇女中开是得到了普及,也吸引了很多时尚女士开始加入毛线编织的行列,但花样不多,款式单一使得刚刚兴起的编织热潮遇到了瓶颈,沉莱舟作为一名精明的经营者开始在这方面突破,于是两个在事业上都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沉莱舟 - 冯秋萍。

当冯秋萍与恒源祥这一绒线行业第一品牌结缘后,她的事业更是达到了高峰。她成为了恒源祥的编织顾问,1938年年11月,上海著名的“申报”第14版,就曾用整版篇幅以恒源祥绒线号为标题,介绍了恒源祥与著名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沉莱舟还专门花钱印刷“冯秋萍毛衣编织花样与技巧”的小册子,在店堂里免费赠送。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介绍绒线编织的书籍,一直出到了第4本共16册。这也是冯秋萍女士的第一本关于毛线编结专着,她一生也没有忘记,是恒源祥帮她在事业上取得了第一个高峰。

之后的冯秋萍开始了绒线编织教育事业,并逐渐成长为了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她常被邀请至绒线行与广播电台讲解和传播绒线编织技术。据记载,冯秋萍当时“又于每日上午十二时半至一点三刻,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在此基础上,她创办了'秋萍编结学校',这是一种以传播编织技艺为内容的短训班经过前后。十期这样的培训班,有一大批“小姐和少奶奶们”获取了这种现代女红的技艺,冯氏也被誉为“编织导师”,显示了她在当时编结业的地位。而后,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于当时上海的各大绒线行,将冯氏的编织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不断的实践中,她的编织技艺不断得到提升,她积极倡导的编织技艺是一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女红。她个人的艺术造诣提升了当时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绒线编织水平。她的贡献之一是创作了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牵牛花等新颖的花型并被广为传播。贡献之二是拓展了绒线编结的领域,由原本用于保暖的内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纯粹的“舶来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种,由服装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饰物,甚至还在日用家纺领域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正当冯秋萍的事业日趋成熟之时,全面抗战爆发了,整个中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恒源祥开始了艰难的经营,冯秋萍最为一名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也不愿为日寇粉饰太平,于是她沉寂了。当中国人民终于通过8年的奋斗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沉莱舟先生又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业之途,他又想到了因抗战而静寂多时的冯秋萍女士。他特意买下了上海复青玻璃电台与新运电台的各档黄金时段,请冯秋萍讲授绒线编结技法;同时出版了汇冯秋萍绒线编结技法之大全的“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沉莱舟还重金聘请了上海小姐谢家骅,著名京剧艺术家李蔷华,明星张翠红等担任模特儿,在书中一一刊登了她们身着新编织的绒线衫的大幅照片。与此同时沉莱舟还资助冯秋萍女士在龙华路(今雁荡路)开设了“冯秋萍绒线编结班”。

1947年7月,上海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沉莱舟创办的上海裕民毛绒线厂举办“绒线编结有奖竞赛”的启事。该项竞赛开出了丰厚的奖品,即超等奖2名,各得现金国币200万;特等奖3名,各得现金国币100万元;优等奖5名,各得现金国币50万元;上等奖10名,各得现金国币25万元。(当时币值尚稳定,国币约三四千元可买上好的大米一石)。

9月中旬,上海各报刊出了“由梅兰芳博士,刘海粟博士,沉莱舟先生,鲍国芳女士与冯秋萍女士”担任评委评出的“绒线编结品有奖竞赛”获奖者名单同一。版面上又推出了绒线编结大师冯秋萍为其绒线新装促销的广告,同时宣布“秋萍编结学校招收新生”。

冯秋萍终于又在恒源祥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所魂牵梦绕的绒线编结和教育事业,将自己几十年的心得回报社会,并最终形成了冯氏编结流派。在1948年年年年又出版了的“秋萍绒线编结法“这本书里收录了她在民国时期设计的不少经典之作。为自己的事业又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冯秋萍和恒源祥的情缘(下)

解放后,冯秋萍的事业和恒源祥这一优秀的民族品牌一样更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冯秋萍思想进步,一生俭朴,为家庭教育子孙,对社会有极强责任感,主张妇女要以双手谋取经济独立,美化人生。在经历了旧中国数十年风雨历程后,对新中国充满了憧憬!

建国后,她以民主同盟盟员的身份积极投入到了社会活动和国家建设中,她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执教编结技艺,办“美工联社手工编结班”等,为广大妇女谋生指一坦途1956年作为杰出民间艺人,应聘“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为研究员;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冯秋萍汉语中类似的与继承母作者:的大女儿冯秀婷一起在上海电视台主讲“ 绒线钩针关系关系关系编结文教释义法律”,再次引起轰动并带来编织女红的高潮,对编织技艺的恢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系列讲座40讲,同步发行教材150万册; 1986年“二十四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协调组织”授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并发给'荣誉勋章';同年,被中央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冯老是民主同盟盟员,还作为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解放后她更是连续出版了十余部作品,同时还在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继续推广编结技艺,其影响十分深远冯秋萍的著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法总结类 - 如将绒线刺绣的方法总结为飞形刺绣法,回针刺绣法,钮粒刺绣法等12种方法,将绒线编织的针法总结为底针,短针,长针,交叉针,萝卜丝针等几十冯氏的文笔一如其编织技艺般优美娴熟,,而且观点甚至独如如“既可增加生产又可免除无谓消遣”,指出了编织毛衣作为一种现代女红的特点和优点,培养了初学者的兴趣,“经济为经,美丽为纬”,指出了毛线衣的美与节省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原子时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学的摇篮里孕育出更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的一切亦跟从着时代。”指出了毛线衣也应当遵从流行,与时俱进。

冯秋萍女士一生编织服装涉及的品种十分广泛,有马甲,旗袍,风雪大衣,围巾,童鞋和童帽等等,甚至还有男式西装和沙发靠垫通常可以以其所用工具来分类:

钩针作品,指用钩针工具编织的服饰作品。其表作之一为野菊花时装旗袍。1948年年年年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小姐和太太们设计。旗袍是当时上海滩常见的女装,但用绒线来编织显然并不常见。其用色颇费心思,凭深浅两种玫瑰色绒线的交织,来摹拟野菊花的姿态(野菊花型也是冯氏当时独创的针法)。造型上采取中袖,并衬以垫肩。此装在春夏季十分适宜,并获当年上海青年会编织物展览头奖。

代表作要数珍珠帽。1983年,为现代女青年所用。采用辫子针,短针,珍珠针等针法,用深色细绒线和淡色绒线搭配而成。其中珍珠针是冯氏早年总结,顿悟出的一种针法,因外观效果呈饱满的颗粒状而得名,而后的珍珠衫亦源于此。

棒针作品,指以棒针工具为主,辅以钩针,刺绣针等工具的编织作品。代表用为原子花流行披肩。1948年年年年,也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小姐所用。综合运用棒针,钩针和刺绣针三种工具,用白色结原子花作为此披肩的基础,野菊花结在前片的左右两襟,造成红白相间的效果,艳丽而又高雅。通常披于旗袍之外,是当时春秋两季的理想外衣。

而新式外穿女背心是其又一代表作。这款1944年年创作的女背心,同样综合运用双头棒针,单头棒针,钩针和长毛刺绣针等工具,用天蓝色细绒线来编织,用大红色,白色和黑色线来挑花,是当时“最市行的式样”。其开襟是在左肩上和左腋下,均用纽扣来连合,因此在款式上与当时一般的前胸开襟相区别,极具新意。右手边则安排了一只贴袋,袋上又安排了钩上去的花朵,这样就与左肩呈对角线相互呼应达到平衡。领窝之下则安排了一排钩上去的小梅花。

绒线刺绣,另一作品即用一种专用的刺绣针(约4厘米长,针眼很大,可容纳绒线穿过),在已经织好的绒线衣上加绣各种花卉和动物等图案,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般是在衣服的局部使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冯秋萍将其分成“平针绒线衫上绣花法”,“毛线衫上绕花绣”和“钩针立体绣”三大类。第一类是“用缝针从一针中穿出,列上一行辫子股中穿进拉出;回在原针中,至旁边或上一针中,然后按所选图面(花样)继续穿绣”,代表作有猫头鹰,虎等第二类是先将花样按照需要的大小用虚点描在一张薄纸上,把纸别在要刺绣的地方,然后再绣花瓣,叶子和花梗等。代表作有菱形绕花。第三类是用钩针钩出立体部分,再将其缝贴在毛衣上,然后再用绕花绣法补充某些细节。代表作有立体绣熊猫。

九十年代后,恒源祥新一代掌门人刘瑞旗有感于冯老作为一代编结大师对恒源祥的贡献,亲自登门再请冯老出任恒源祥编织顾问冯。并为冯老隆重的庆祝了85岁寿辰。老又和恒源祥展开了跨世纪的合作,为自己的事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冯老于二零零一年一月十八日病故。享年九十岁,一代编结大师,当年技绝上海滩,现在仍然以她的技艺在毛线编织中独树一帜,上海有关教授编织课的教师几乎全是冯家军,冯门弟子遍及全国。如今她的女儿冯秀婷女士在美国继承了冯氏绒线编结的事业。将冯氏编结技艺推向了世界。

在沪发现“编物初步”显露海派编织源头 

中国现代编织大师冯秋萍

三,教育与传播 

1.通过广播和电视 

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秋萍即在行业内外声誉渐隆,并常被邀请至绒线行与广播电台讲解和传播绒线编织技术。据记载,冯秋萍当时“每天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义生泰教授绒线编织法外,又于每日上午十二时半至一点三刻,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③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她就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继续讲授编结艺术。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冯秋萍又与继承母业的大女儿冯秀婷一起在上海电视台主讲“绒线钩针编结法”,再次引起轰动并带来编织女红的高潮,对编织技艺的恢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2.通过着书立说 

1936年年12月,她出版了“秋萍毛织刺绣编织法”,将自己设计的花型与款式,使用工具,材料,方法和步骤公布于众。1948年年又出版了“秋萍绒线编结法“,这本书收录了她在民国时期设计的不少经典之作。解放后她更是连续出版了十余部著作,同时还在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继续推广编结技艺,其影响十分深秋。冯秋萍的著述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法总结类 - 如将绒线刺绣的方法总结为飞形刺绣法,回针刺绣法,钮粒刺绣法等12种方法,将绒线编织的针法总结为底针,短针,长针,交叉针,萝卜丝针等几十种针法等等第二类是培养兴趣和点评时尚类 - 冯氏的文笔一如其编织技艺般优美娴熟,而且观点甚至到如如“既可增加生产又可免除无谓消遣”,指出了编织毛衣作为一种现代女红的特点和优点,培养了初学者的兴趣;“经济为经,美丽为纬”,指出了毛线衣的与节省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原子时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学的摇篮里孕育出更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的一切亦跟从着时代”④指出了毛线衣也应当遵从流行,与时俱进。

3.通过办学

冯秋萍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创办了“秋萍编结学校”,这是一种以传播编织技艺为内容的短训班。经过前后几十期这样的培训班,有一大批“小姐和奶奶们“获取了这种现代女红的技艺,冯氏也被誉为'编织导师',显示了她在当时编结业的地位。而后,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于当时上海的各大绒线行,将冯氏的编织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评价

融入西风东渐的潮流

与西装,衬衣,大衣一样,毛线衣也是当时“舶来品”的一种编。结工艺于19世纪由教会传入后,在山东等地成为家庭妇女的重要谋生手段,其钩针编织品均返销英国。而在上海则成为小家碧玉闲暇的休闲方式。编结出来的毛线衣,背心,披肩甚至夹克,舞裙等,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服装品种。罩于旗袍之上的毛线衣,披肩与玻璃丝袜,高跟皮鞋等一起妆扮出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髦女郎的靓丽形象。这种中西合璧的穿着方式,成为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的一部分“。可以说,在这之前,中国人从古人那里找衣服穿;在这之后,中国人从洋人那里找衣服穿”⑤

2.艺术造诣

冯秋萍积极倡导的编织技艺是一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女红。她个人的艺术造诣提升了当时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绒线编织水平。当时上海滩有鲍国芳,金曼南,朱蕊芳等一批绒线编织的高人,但冯秋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当时就被赞誉为“巧夺天工”的“编结界不可多得之奇才”,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授予“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更是众望所归。她的贡献之一是创作了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牵牛花等新颖的花型并被广为传播。贡献之二是拓展了绒线编结的领域,由原本用于保暖的内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纯粹的“舶来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种,由服装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饰物,甚至还在日用家纺领域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3.工具的创造性使用

冯氏对于编织工具的应用十分得心应手,并发掘了许多创造性的新用法。比如她将单头棒针,双头棒针与刺绣针综合运用,用拉针法将平针结成一个个凹进的蜂巢般的圆形,形成了美妙的肌理。正是对于工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她创作了野菊花,麦浪花,金奖杯等一个个新颖美观的经典花型,成为后人进行绒线编织的楷模。

参考文献:

①冯秋萍:“秋萍绒线编结法”,良友绒线服饰公司,上海,1948年,第2页./②冯秋萍:“冯秋萍绒线编织新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第199页./③沉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结法”,“时事新报”,1936.12,第14页./④同①,第6页./⑤张竞琼:“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03年,第45页。

民国版“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鉴赏

     “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被冠名为“时装专刊”,为九,十,十一,十二四集合订本,由良友编辑社出版于民国三十年,前用四面扉页印社会名流虞和德,​​林康侯,严独鹤,潘公展的题词,如“编物大全”,“无师自通”等等。书中图文并茂,在介绍编结花样中,插入相关图片,让。人一目了然冯秋萍在“自序”中写道:“萍自服务于绒线编结界以来,屈指已历八载,自编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先后出版者,亦有八集,惠购者纷至沓来,而参观此项编结法者,更属络绎于途,其来函之要求出版专刊,以供师法者,至今亦积牍盈尺,明知际此时会,纸价飞涨,贵甚缣帛,但为酬答各界仕女之感意起见,亦不暇计较及此乎。内容所收绒线时装,凡百十种,无一不自出心裁,绝不蹈袭旧法,自知可供切磋效法之用“接着,罗鸿涛在序中写道:”播 音于电台,刊文于报张,指导于商界,教授于学校,遂使绒线编结一术,发扬光大,盛行于世;为职业妇女群,平添一种新工作,而宏开其生路”。

从章子怡的绒线衫说起

电影“茉莉花开”中章子怡有个造型,她上身穿一件苹果绿缕空花绒线衫,下着格子长裙。上海中老年影迷见绒线衫即感亲切,因为这缕空花型是他们熟悉的,着名冯氏家族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绒线编结艺术家。专家。冯秋萍女士。着名冯氏家族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国现代绒线编结艺术家专家。冯秀婷女士。绒线编结艺术作品之一孔雀开屏。孔雀尾花样。由之可见影片服装设计师董仲民先生是颇有上海民俗文化底韵的。她的这一个造型的确确显示上海小姑娘的娇嗲样子。

拍摄电影“做头”的上海导演江澄对侯咏这位西安人导演的“茉莉花开”,曾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怀疑说,这部电影能拍出上海味吗?上海突然成为中国电影新元素,北方导演就捕捉元素来了,把上海当作一种符号,但事实的关键是这个符号里面的精神。他以为“茉莉花开”的主演中仅陈冲可以演上海人。

老实说,对于他的这种说法,认同的上海影迷可能不少。上海人是挑剔的,上海的影迷更挑剔。不管你是多出名的导演,还是多出名的演员。谁让你们拍我们上海人的故事。

比较早触及上海题材的是周旋,白杨,上官云珠,童芷苓,竺水招,徐玉兰,尹桂芳。许鞍华等明星穿上编织大师冯秋萍女士及女儿冯秀婷女士精心编结。绒线编结艺术作品。1984年她导演了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倾城之恋”,演白流苏的是香港演员缪骞人。电影中片头两位唱昆曲的演员想是内地来的,其余全系香港演员。故事中一片粤语对白在灰蒙蒙旧宅迥响,白流苏的娘家似广东西关大屋,女主角广东人脸形较郑秀文更典型,影片说不上什么上海味了。

有影评论者言,在这类电影中,第一部略具旧上海真味的电影是“阮玲玉”。张曼玉凭阮玲玉一角连连获奖。她饰演的阮玲玉,以她曼妙的身姿,过人演技与30年代华丽的衣香鬓影重叠在一起,体现着上海旗袍的韵味,刻画了一代影星阮玲玉的悲剧人生。但她洋泾浜的上海话又实在抱歉。

看了侯咏导演的“茉莉花”,平心而论,我觉得“茉莉花”是有较浓上海味的。陈冲是演得好,章子怡演得也可圈可点。一个从上海的时髦妈妈演到时髦外婆,一个从上海的天真小姑娘演到颇神经质的少妇,又从痴情女知青演到坚毅单亲妈妈。三代红的青工是上海男人的老实软弱,去留学的大学生是上海男人的精在记算。

上海演员演上海故事是有其有利一面,但“不识庐山真面目”也许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别人看上海,看上海人,会比上海自己人看得更细致更清楚演员。何尝不也一样。而且他们浸在极具上海味道的故事,场景,音乐,道具,服饰之中,泡也泡出了上海味,更不用讲都是些演技上佳的演员。

我喜欢照相馆正面墙上的“爬山虎”,只是叶子颜色太鲜,煤油炉上沙锅炖鸡的戏很精彩。花结绒线衫的情节十分合上海情景,看她熟练的手势,令人又想起茉的那件苹果绿毛衣来,同是绒线,织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著名冯氏家族工艺美术编结大师冯秋萍与女儿冯秀婷。早于20世纪30年代,冯秋萍与继承母业的女儿冯秀婷即在行业内外声誉渐隆,并常被邀请至绒线行与广播电台讲解及传播绒线编织技术。据记载,冯秋萍当时“每天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义生泰教授绒线编织法外,又于每日上午十二时半至一点三刻,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③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她就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继续讲授编结艺术。 

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冯秋萍又与继承母业的女儿冯秀婷一起在上海电视台主讲“绒线钩针编结法”,再次引起轰动并带来编织女红的高潮,对编织技艺的恢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冯氏钩针编结花样555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年年出版,<作者简介>本书作者冯秀婷女士系上海中国访识大学服装系的编结服装设计师。她是被人们誉为(编识界不可多得之奇才)的着名绒线编识专家冯秋萍之女冯秀婷8岁就开始跟母亲学艺。随母亲去广播电台,各家绒线公司传授绒线编识技艺。由于悟性颇高。乐此不疲很忙。就成了冯秋萍身边不可缺少的帮手。她曾协助母亲开办编识学校,编写绒线编识书籍,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做了不少益事,半个世纪以来,由冯氏母女俩亲手设计的绒线服装远销世界各国,在国内外广大妇女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冯秋萍继承人女儿冯秀婷在美国创下了绒线关系关系编结冯氏母女大业..冯秀婷现代编织大师亲手设计的绒线服装远销世界各国。促进了世界贸易。在美国电台与电视台<讲座>>主讲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美国总统克林顿来信对母亲冯秀婷的关怀。支持。为了中国民族手工编织技艺在世界重新绽放美丽!亮丽奇葩!使世界绒线编结技艺交流与蓬勃发展。更好地促进世界手工业绒线编结工艺贸易..

着名编织大师冯秋萍女士曾经是中国女性最崇拜的偶像。


 

冯秋萍大师,是绒线编结艺术家,教育家一九一一年生1934​​年 - - 。1949年年间开办“秋萍编结学校”,“良友编结社”在“上海广播电台”授教编结技艺受聘“中国毛纺厂“”裕民厂“”恒源祥“等厂商为编结顾问。冯老创作设计大量造型别致,针法新颖服装,出版专着三十余本,形成一股独特风格的绒线服饰时尚,由此促进初期国产绒线厂商事业的迅猛发达。解放后,应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执教编结技艺,办“美工联社手工编结班”等,为广大妇女谋生指一坦途1956年年作为杰出民间艺人1983年“上海电视台”拍摄“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系列讲座40讲,同步发行教材150万册,1986年“二十四工艺美术公司联合协调组织 '授予' 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并发给”荣誉勋章“。同年,中央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冯老思进步,一 俭朴,为家庭教育子孙,对社会有极强责任感。主要妇女要以双手谋取经济独立,美化人生。冯老是民主同盟盟员。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曾受过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于二00一年一月十八日病故。享年九十岁。

著名编织大师冯秋萍女士网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AF%E7%A7%8B%E8%90%8D/3780871?fr=aladdin 

http://www.bianzhirensheng.com/a/6921.html

http://www.bianzhirensheng.com/a/6958.html

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9029842

http://shgmb.com/?p=18

http://www.shgmb.com/?p=7&c=28

http://museum.fsygroup.com/index.php?c=famous&m=person&id=277

http://cn.netor.cn/m/box200201/m9312.asp

http://bianke.cnki.net/Web/Article/HQGY200006010.html#0-douban-1-70536-8281435cf7fd5566f1df466eda875057

http://bianke.cnki.net/Web/Article/SGYM200004003.html



What We Offer

This section is where you share an overview of your services.

From our battle-tested process to our reliable customer care, we are here for you.

What Our Customers Say

What some recent clients have to say about their experience with 陈亿鹏 yipeng chen 网站


Brandon Vega

I was really impressed with the way 陈亿鹏 yipeng chen 网站 handled everything. From the first conversation to everything in between, they were very helpful and knowledgable.

Brandon Vega

Operations Lead, General Entropy

Chris Wei

陈亿鹏 yipeng chen 网站 was the missing piece to my puzzle. From start to finish, they solved every problem and helped us achieve our goals in the most professional way possible.

Chris Wei

Founder and CEO, Fair Market Barn

Karen Weiss

Using 陈亿鹏 yipeng chen 网站 helped me save weeks of work. Their delightful leve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is consistent and one of a kind. I can't recommend 陈亿鹏 yipeng chen 网站 enough.

Karen Weiss

Technical Director, Business Associates LLC

Connect With Us

Let's Talk

We would love to hear from you!

Get In Touch